客服热线QQ:405738405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院药店 » 正文

“中国处方”应对“医改”全球难题疗效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1970-01-01  来源:健康生态场  作者:健康生态场  浏览次数:39

 医疗改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称为全球性民生难题,在各国各有症结。三年前,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自家情况“对症下药”。如今,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亿之巨,覆盖率超过95%;其中“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覆盖率超过97%。

 
  “中国医改编织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保网,放眼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能在五六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之一《柳叶刀》如是评价。
 
  对“中国医改”疗效有切身感受的,是身在基层的普通民众。
 
  今年5月中下旬,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医药卫生等界别二十多位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赴吉林、广东两省,就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专题考察。
 
  在广东一家医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问到一位正在候诊的患者,他说,他是外来打工人员,以前都是自己到药店买药或者图便宜去“黑诊所”就诊,加入医保后,在正规医院看病,自己只花40%的钱。
 
  在吉林,一位患者告诉吴明江,自己的肩膀疼,如今不用忍着了,看病到医院很方便,参加医保后的负担只是过去的1/3多一点。
 
  “防病、治病,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吴明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体现了政府真正以人为本,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广东,我们看到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与以前完全不同,洋溢着喜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起考察之时所见,“在吉林,更有患者说,"现在感觉老好了,条件好,价格便宜,医生和蔼,个人负担也轻了。"

 

  如果不回溯医改前的状况,很难体会委员和专家讲述的这些基层民众的喜悦。
 
  有统计数据显示,医改前,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因经济负担过重而“小病拖、大病扛”、放弃住院者居多,不少患者因病致贫。以2003年为例,中国农民年人均收入2622元人民币,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这种现象究其原因,除上述保障制度不健全之外,还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对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足,实行“放权”、“搞活”,鼓励自我发展的政策。由此导致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上涨,人民负担加重。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出台,阶段性目标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当时初步测算,三年内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大大超出了当年的预期。
 
  目前,中央在广大农村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在城市,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建设。
 
  三年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08年的54%、48%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实践中,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入手,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以及竞争性的用人制度,“旧有"以药养医"体制快速破除,新体制迅速推广并良性运行。这是三年医改最大的成效,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李玲认为,此外,基层老百姓受益使基层医改真正达到了目的。
 
  同时,这位专家认为,现在需要尽快把基层医改的成功经验在城市医院中推广。
 
  吴明江则认为,“巩固”和“推进”是未来医改需要注重的两个方面。特别是三年医改成绩很大,但毕竟机制初建,“要建立长效补偿机制,避免缺斤少两、朝令夕改,使成果无法巩固。”吴明江特别强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