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QQ:405738405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药材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为“陇药”插上腾飞的翅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23  浏览次数:56
核心提示:  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并把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作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目标之一,把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列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甘肃省商务厅副厅长肖立群介绍说,为此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效推动了中医药产业以及中药材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消费广阔市场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材的生产与市场流通引起更高重视,2013年11月,商务部确定将甘肃省列入国家第二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省份,甘肃省商务厅启动了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围绕全省中药材市场这一流通追溯的主要环节,提出了适合甘肃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以网络为平台的追溯体系,为甘肃“陇药”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甘肃中药材出口优势显著

  “甘肃的中药材品质优良,特别是当归党参,被誉为药材之王,如果能建立品牌的追溯就更好了,现在国内种植和销售的商家居多,同质化竞争激烈,都在抢占市场份额,我们与甘肃合作超过三十多年了,部分品种已在马来西亚注册认证,海外华人和华裔都认中国的中药材。”参加广交会的马来西亚海鸥集团董事陈先生告诉记者,与甘肃的合作从70年代就开始,药材品种涵盖当归、党参、大黄、黄芪、半夏、虫草、红花、枸杞、甘草、锁阳等五十多个品种。中成药与兰州佛慈制药、甘肃美迩康制药进口达到200多个,常规品种保持50多个。

  甘肃美迩康进出口公司药材部经理徐明渊讲,从1985年甘肃医保进出口公司组建以来,甘肃出口中药材最多达到3000万美元,当时有大部分药材属于许可证管理,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地区辐射到东南亚和欧洲,随着外贸经营权放开,出口药材都集中在沿海广州、深圳、天津口岸拼箱出口,前些年,甘肃的外贸出口企业拿到的订单有限,由于药材品种多,出口国分散,自然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出口型的药材集散地。

  据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统计,大宗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的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2014年中药材出口达到1.28亿元。甘肃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大黄之乡”、“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板蓝根之乡”,药材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和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有中药资源2540种,人工种植药材已有350余种,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据有关数据显示,甘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50万亩,总产量86.7万吨,形成了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生产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生产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生产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地道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生产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生产基地。省内有12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6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及河西部分地区。

  构建完善的中医药市场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甘肃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由于其历史成因,原药材富集于定西、陇南地区,形成了以文峰、首阳为中心,以大型综合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季节性产地市场和合作社大宗交易等为基本构架的中药材市场体系。文峰市场依托当地雄厚的仓储能力2014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亿,首阳市场的地道鲜货药材、中药饮片、白条党参、原料药材、种子秧苗五大类的交易额也预计接近50亿。岷县的当归城,渭源的渭水源党参市场,临夏市八坊冬虫夏草交易市场,武都安化纹党市场等产地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基本保持在10亿元左右;会川、梅川等季节性中药材产地市场和民乐等合作社的大宗交易市场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从源头上控制药材质量,这不仅能保持农户收入,而且能以标准化种植,与中医学院、兰州大学合作在漳县、渭源县建立自己的基地,掌控了药材品质。”兰州佛慈制药总经理孙裕讲,中药材的生产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及中药现代化问题。

  甘肃大河中草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福民建议,目前就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建设还比较滞后,企业+基地的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所说的种植基地是松散形式的基地,在一定范围讲,种植户个体分散,缺乏标准和规范,加上松散经营易方式导致药材品质不高,药效挥发。为了防止病虫害和增加产量,药材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现象仍然存在,致使大量药材残留超标,在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缺乏规范、监督,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不只是一般中药材,即便是中药材中代表最高品质的“道地药材”也出现质量不稳定和药力下降的情况。

  甘肃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处长钱军介绍,全省有生产经营中药材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有GMP认证药品生产企业139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7家;全省现有200多家药材加工企业,年加工总量约20万吨,约占全省药材总产量的23%,加工能力约30亿元;有103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定西市。对一些潜在的市场流通中显现出来问题,暴露出中药材的流通追溯体质还亟待健全,从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的角度加强,从源头上解决暴露出问题,从而形成可监控可追溯流通体系。

  让陇中医药铿锵有力“走出去”

  “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中医药‘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对中医药相关产品加大宣传,建立规范化的营销体系。”肖立群认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以及国际化发展,由于市场潜力巨大,药材既可以作为营养保健品食补,单独经营,也可以作为配药销售。探索解决因技术和技术壁垒、标准复杂所面临的制约,为加快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及服务贸易“走出去”步伐。

  一是建立源头追溯机制。支持本省生产企业建立药材种植基地,结合省情,突出“有限追溯”、“选择性追溯”,创建与农户合作经营的模式。

  二是建立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体系。支持中医药搞活流通,发展现代物流和仓储的设施,建立大宗药材专用的设施,建立地方追溯服务中心,在流通环节加强监管。建立可追溯的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构建《甘肃陇药流通监管追溯系统》。

  三是建立中医药国际贸易营销网络。支持中医药产品在境外认证注册工作,大力培育中药材单个产品食补和保健品研发,培育药材新的增长点,鼓励药材分项境外促销。积极支持中医药“走出去”构建合作的平台,鼓励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境外发展,建立销售渠道和仓储设施,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面发展。

  据甘肃省商务厅介绍,追溯系统的建立将实现终端“从成药到农田”进行追溯,也就是溯源管理的药材用于深加工为成药后,一旦成品药的质量发生问题可以对药源进行追溯,找出相关的批次,确定召回范围,及时召回有风险产品,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真正实现了中药产品的可追溯性管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